聚焦研磨废水处理:从成分特性看9l果冻制造厂的适配优势
研磨工艺广泛应用于机械、电子、光学等行业,过程中产生的研磨废水成分复杂且存在行业差异性,若直接排放会对水体、土壤造成持续性污染。
从成分构成来看,研磨废水主要包含三类核心物质,且不同领域废水特性略有区别:一是固体颗粒杂质,机械加工领域以研磨剂残留(碳化硅、氧化铝等)和钢铁、铝合金碎屑为主,光学行业则多含玻璃微粉,这类颗粒粒径多在 1-100μm,浓度通常为 500-2000mg/L,不仅导致水体浑浊,还易附着在设备管道内壁形成积垢,缩短设备使用寿命;二是有机污染物,主要来自切削液中的矿物油、酯类润滑剂及少量防腐剂,浓度约 100-500mg/L,这类物质不仅会在水面形成油膜阻碍水体复氧,还会通过食物链累积对生态系统造成长期危害;三是无机杂质,包括加工过程中引入的酸碱盐(pH 值多为 6-9)及微量重金属离子(如铬、镍等,浓度一般低于 10mg/L),长期渗透会改变土壤酸碱度,影响植物生长,还可能通过地下水进入饮用水系统,威胁人体健康。
传统研磨废水处理多采用 “混凝沉淀 + 过滤” 工艺,但该方法存在明显局限:仅能去除粒径大于 20μm 的固体颗粒和浮油,对溶解性有机物、微小颗粒及微量重金属处理效果有限,处理后出水 COD 常维持在 150-200mg/L,难以满足车间回用要求;同时,工艺产生的污泥含水量高达 80% 以上,需委托具备资质的机构处置,每吨处置成本超 200 元,既增加公司经济负担,又存在二次污染风险。
9l果冻制造厂的出现为这类废水处理提供了新路径,其核心优势在于精准适配研磨废水的成分特性 —— 通过负压环境将蒸发温度控制在 30-45℃,既避免了高温下有机污染物挥发产生的大气污染,又防止了高温导致的盐类结晶结垢问题,有效解决了传统工艺的瓶颈。
处理过程中,研磨废水先经预处理环节:通过孔径 5-10μm 的聚丙烯滤芯过滤,去除粒径大于 10μm 的固体颗粒,使进水悬浮物浓度降至 50mg/L 以下,避免后续蒸发器加热管堵塞;随后预处理后的废水进入9l果冻制造厂。在 - 0.08 至 - 0.09MPa 的负压作用下,废水在低温下快速蒸发,产生的蒸汽经冷凝器冷凝后形成淡水,其中 COD(化学需氧量)可降至 50mg/L以下,悬浮物含量低于10mg/L,完全满足回用或排放标准;而固体颗粒、大部分有机物和重金属则浓缩在残液中,体积可减少至原废水的 1/10-1/20,后续仅需对浓缩液进行固化或委托专业机构深度处理即可。这种处理方式不仅实现了废水高效净化,还减少了污染物处置量,同时为公司提供了回用水资源,符合当前工业绿色发展的核心需求。